8个学院16位老师合力打造,华理这门通识选修课有多特别?
发布时间:2023-10-26   访问次数:25

在华理,有一门特别的通识选修课,虽然只有16个学时、1个学分,但是教师阵容超豪华,共由16位老师组成,他们分别来自信息学院、商学院、机动学院、材料学院、药学院、艺术学院、社会学院、法学院等8个学院。

  

这门面向全校本科生的通识选修课就是“AI与数字经济”。

“科技高速发展,未来社会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需求,加速了人才知识结构由单一学科型向多学科复合型转变的进程,所以,多学科、多领域交叉与融合,已经成为现代和未来科技发展与创新的驱动力,高校必须兼顾内外部需求,积极探索复合型人才培养创新模式。”副校长王慧锋说。

自人类社会进入信息时代以来,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衍生出了数字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新的动能、新的业态,数字经济可谓第五次工业革命,引发了社会和经济的整体性变革。华理推出这门选修课,目标就是要让每个置身于数字经济大潮中的学子,都能粗通“水性”。

“这门课设计的时候,就是向所有专业和年级开放选修,我们希望不管是什么专业的学生,都能在自己的专业之外,建构起数字经济的思维模式和理念,知道在自己未来从事的行业里或者自己感兴趣的领域里,人工智能数字技术能带来效率上和组织上的哪些创新与变革。”教务处副处长万永菁说。

自2022年秋季学期开始,在学校教务处的组织协调之下,信息学院周家乐老师、商学院蒋士成老师和陈万思老师等开始共同架构该课程。经过近一年的建设,“AI与数字经济”通识专项选修课于2023年暑期正式上线面向学生开放。

 “课程设置视角的独特着实让人眼前一亮,它注重学科交叉和现实应用,不同学院的老师将各自领域的知识融会贯通,有关于智慧城市、智能复合材料、数字医疗、数字化行政、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升级等各种生产生活实例,让我们感受到数字化与智能化的强大力量。”刚刚学完课程的机设223班丁天阳同学说。

按照计划,作为一门16学时的通识选修课,“AI与数字经济” 以慕课为主要形式,课程内容主要包括4个部分,即:数字经济概述,数字经济中的消费与生产,数字经济中的组织与管理创新,以及数字经济的治理问题与治理体系的创新。按照定位,课程内容不以介绍模型和机理为主,而是着力于让学生了解所学专业如何与数字经济相结合,AI如何赋能各行各业。

以机器视觉为主要研究领域的周家乐老师,不仅承担该课程架构的任务,也承担其中关于人工智能简介这部分慕课内容的制作。

周家乐老师

“以AI图像识别进行燃气管道焊接缺陷无损检测为例,在传统的人工操作模式中,由于超声波巡检量大、管道复杂,给公司带来了用工难的问题,而在使用AI图像识别后,原来大约15个小时的工作量在两三分钟内就能完成,效率之高令人难以想象。”周老师说,他希望在课程中通过向学生深入解读AI如何助力各行各业的案例,给学生“扫盲”,帮助他们了解AI如何解决行业未来发展的问题。

除了周家乐老师之外,还有来自多个学院的老师共同参与课程建设,为学生解读数字技术在消费和生产中的应用。

黄建华老师

罗飞老师

例如,在数字经济概述这部分内容中,信息学院黄建华、黄如、罗飞等3位老师分别介绍区块链技术及其应用、AI赋能的物联网智慧城市交通流量控制、AI与云计算,机动学院周炜老师主要介绍虚拟现实技术。

唐贇老师

孙金煜老师

田洲老师

而数字经济中的生产这个章节的师资最为多元,包括,药学院唐赟老师主讲人工智能如何加速新药研发,材料学院孙金煜老师主讲深度学习在复合材料领域中的应用,信息学院田洲老师主讲打造乙烯智能制造工业大脑,艺术学院尹舜老师主讲智能算法与城市设计的数字化转型,信息学院叶琪老师主讲基于医疗知识图谱的数字医疗,社会学院朱琳老师主讲上海市浦东新区人工智能辅助行政审批等。

蒋士成老师

  

肖梦黎老师

陈万思老师

  

数字经济是一个生态全系统,当数据和数字技术成为生产要素后,面向未来的组织与管理将有什么样的新面貌?就此,商学院蒋士成、董银果两位老师担纲为学生讲解数字经济中的企业组织和产业组织,陈万思老师则主讲人工智能时代的组织。由于在数字经济兴起后,相关的法律伦理等非功能性的影响也日益引起重视,所以,在课程中,信息学院罗娜老师、法学院肖梦黎老师分别以“算法歧视与公平”“人工智能体的法律属性”为题,来引领学生进行探讨。

 “虽然此前已有一些了解,但在上课之后发现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融入生活的程度依然超乎想象,既造就了诸多机遇,也带来各种挑战与风险,例如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问题。”谈起学习这门课的感受,复材211班的王梓浩同学说。

“课程最后抛出的数字经济治理的问题,包括,人类是否需要界定人工智能的能力范围,人工智能是否会取代人类等等……都特别让人思考,我认为需要明确的法律和确切的AI伦理来限制和约束。”数201班的黄丹胤说。

面对新一轮的科技革命、技术进步、产业格局的变化,高校如何托起建设教育强国的重任?近年来,华理为了提升人才培养与国家战略和经济发展的契合度,努力打通学科专业间的壁垒,整合多方资源,推进新工科试验班、双学士学位项目、辅修专业、在线微专业等交叉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在课程建设层面,着力打造和建设了包括“AI与数字经济”在内的一批通识选修新课。

“比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革新理念,通识选修课的老师们各自都有专业和专攻,结合自己领域的前沿技术和实际案例,展示‘AI与数字经济’对行业的影响,对本专业的学生可以深化专业认识,对其他专业的学生来说也可以拓展视野,目前,还是先把大纲性的内容串起来,后续会持续更新迭代案例。”蒋士成老师说。